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模型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的一间会议室里,等待几位重量级人物的审视。
当天晚上,和朱德刚刚从一场文艺晚会的休息间隙抽身出来,就被工作人员带到这间屋子。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需要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来承载全国人民的期待。1958年,中央决定修建人民大会堂,并要求在1959年国庆之前完工。
最终,一个现代化风格的设计脱颖而出:它既有恢宏的气势,又融入一些传统元素,看起来既大气又不失庄严。
这天晚上,打量着模型,指着其中一处廊子的设计,突然发问:“为什么廊子这么多?高高的,还能挡得住风雨吗?”他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解。
负责设计的建筑师沈勃连忙解释,这些廊子的确不仅仅是装饰,还能为人们遮风挡雨。
他继续追问:“这么高的廊子,能管用吗?刮风下雨的时候,雨不会直接飘进去?”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在场的设计师有些紧张。
他看着模型,问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问题:“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哪里生产的?质量可kaiyun中国网页版登录靠吗?”他的语气里透着一股沉稳。
这些问题看似琐碎,却直接切中了要害——人民大会堂不仅要建得美观,更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比如万人大礼堂的座位布局,原本设计为四层,但经过测试发现,第四层的观众根本看不到主席台。
最后,他们不得不将设计改为两层,同时加宽池座的范围,才勉强解决了视线和安全的矛盾。
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一些建筑学家认为,大会堂的整体风格看上去像19世纪的欧洲建筑,尤其是那些高大的廊柱,怎么看都让人联想到罗马式风格。
有人甚至提议,干脆仿照明代宫殿或者故宫的样式来设计,反正北京已经有了这样的大型古建筑群,再多一座也无妨。
理由很简单:故宫已经是古代的象征,而人民大会堂要成为新中国的标志,不能一味模仿古人的东西。
最终的设计,还是融入了一些中国传统元素,比如屋檐的比例调整,以及廊柱的装饰细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们最初考虑加装热风幕,但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通过加大门厅开间的方式,彻底挡住寒风。
有人提议把厨房挪到楼上,但这又会影响宴会效率,特别是大型晚宴时无法同时供应几千人的餐食。
周恩来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他要求大家取长补短,不争论对错,而是寻找折中的解决办法。
时间紧迫,工期却一丝也不能拖延。1959年元旦刚过,北京的寒风依旧刺骨,但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团队依然忙碌着。
那一年,许多参与设计和建设的普通人站在广场上抬头仰望这座宏伟建筑,心中充满了骄傲。
时至今日,这座建筑依然伫立在广场西侧,默默地述说着那个寒冷冬天里热火朝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