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22日电(缪璐 王晓阳)混凝土泵车的作业声与长江货轮的汽笛声交织中,手握中国律师执业证和国家级建造师证的滕静正借助数字技术,悄然改写建筑行业的信任规则,手中平板电脑连接着施工现场每根钢筋的“数字档案”,开启了建材数字孪生防伪技术变革产业秩序的征程。
2021年寒冬的一个深夜,滕静在律所办公室里,翻阅着第37份建材质量纠纷案卷。卷宗中泛黄的检测,突然从她手中滑落。这个偶然瞬间,成为她打破固有思维的关键节点。“面对纸质文书难以跟上现代工程节奏的现状,法律从业者是否该主动投身技术变革?”带着这样的思考,拥有法律与建筑双重专业背景的滕静,踏上了探寻法律契约与工业文明数字衔接点的道路。
疫情之后,传统建材防伪体系的短板愈发明显。2022年,某重点工程出现“钢材漂移”问题,同一批次建材竟在相距甚远的两个工地现身,凸显了物理标识易被篡改的弊端。这一现象对于兼具法律与建筑专业背景的滕静而言,犹如一记警钟。她深知,仅依靠传统法律手段难以应对这类基于工业流程漏洞产生的问题,防伪不应只着眼于开云中国 Kaiyun中国官方网站产品本身,更要构建覆盖供应链全流程的动态信用体系。经过多次技术研讨与论证,2023年4月,她带领团队成功推出“基于建材数字孪生防伪技术的合同履约监督系统”,融合了区块链、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
在一座智能建造示范基地,能切实感受到这个系统带来的创新之处。起重机吊起预制构件时,内置的NFC芯片如同一个智能记录员,迅速生成包含生产、运输等多方面的丰富数字信息,从建材的“出身”到运输途中的环境状况,都被详细记录。
在一次项目验收时,系统如同火眼金睛,通过对比数字孪生数据与现场混凝土的振动频率,发现了3公里外搅拌站的运行数据异常,经审查发现是违规替换操作。传统的“货样封存”转变为实时交互的智能合约,以某大型项目为例,每批建材从出厂到安装的368个关键环节数据,都会通过联盟链同步给监管部门、建设方以及金融机构,各方能实时查看建材状态,一旦出现异常,相关方即刻知晓,大大提升了合同执行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据重庆住建委监测数据显示,与去年未应用该系统时相比,今年采用该系统的项目成效显著,合同纠纷同比减少76%,工期延误率降低58%。同时,建材供应商的融资成本平均下降2.3个百分点,这得益于系统带来的“信用可视化”效果。
随着“基于建材数字孪生防伪技术的合同履约监督系统”不断完善,其功能持续拓展,进一步渗透到建筑行业的各个环节。在项目成本管控方面,系统成为建设方的“贴心管家”,精准记录建材的使用量、采购价格以及运输费用等数据,生成详细的成本报表。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建设方能够清晰地看到成本的流向,及时发现成本超支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优化。在某大型商业综合体项目中,系统通过对比不同批次钢材的采购价格和使用量,发现某供应商的钢材价格过高,且使用量超出预期。建设方据此与供应商重新谈判,成功降低了采购成本,同时优化了施工方案,减少了钢材的浪费。
成本管控初见成效,而在安全管理层面,系统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利用建材数字孪生数据中的应力变化、温度监测等信息,结合施工进度,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实时评估。一旦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类似某区域的承重结构应力异常、电气设备温度过高,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醒施工人员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重庆的一个高层住宅建设项目中,系统在施工过程中监测到某根立柱的应力值接近临界值,立即通知了施工方。施工方迅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并采取了加固措施,成功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站在行业变革的前沿,滕静尤为重视技术底层的法治理念。她认为,每一个数字信息都蕴含着契约精神,当混凝土的振动数据都能成为法律依据,市场经济的基础秩序便获得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在滕静的规划中,该系统将升级为开放的法律科技平台,实现建材质量保险自动核保、供应链金融智能风控、工程质量终身追溯等功能,推动建筑行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夜幕降临,滕静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墙上悬挂的《汉谟拉比法典》拓片,与旁边的量子计算模型相互映衬,象征着传统法治与现代科技的交融。滕静正专注地筹备系统的2.0版本,计划引入人工智能合约解析引擎,进一步深化法律条文与工程实践的交互。她表示:“未来的建筑工地,每份合同都将具备自我执行的数字特性,实现更加高效、智能的项目管理。”展望未来,滕静对建筑行业在科技与法治双重驱动下的发展满怀信心,相信行业将迎来更为规范、智能的全新发展阶段。(完)
NEWEDGE“新尚”国际超模大赛上海启幕:直通2025纽约时装周官方秀场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