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的十余名学子走进江苏建筑技术学院,开展了一场以“AI技术赋能职业教育”为主题的学术调研活动。此次交流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对建筑类知识密集型行业的冲击与机遇,通过实地调研、案例研讨,探索职业教育在AI浪潮下的转型路径。此次调研重点聚焦学生之间的真实对话,分享彼此对行业变革的观察与思考。
“你觉得AI会让建筑行业的工作消失吗?”江苏师大的张同学抛出了第一个问题。江苏建院的陈同学坦言:“刚开始确实担心,比如听说AI能快速完成设计图纸,但后来发现它更像一个‘超级助手’。”他举例说,在课程中使用的AI建模工具,虽然能节省计算时间,但创意设计仍需人工调整,“比如古建筑修复方案,AI可以生成基础模型,但文化细节还得靠人把控。”
面对“技能焦虑”,两校学子观点碰撞激烈。江苏建院大二学生王同学提到:“现在既要学CAD制图,又要接触编程基础,课程力很大。”对此,江苏师大的黄同学分享了调研中的发现:“我们发现掌握‘人机协作’能力的学生更受企业欢迎。比如既会使用AI巡检系统,又能现场解决突发问题的技术员,薪资比普通岗位高20%”
双方还探讨了学习中的实际困扰。建院学生提到“学校教的AI工具和企业用的版本不同”,师大团队立刻记录了这一反馈:“我会把这个问题写进,建议高校加强与企业技术同步。”
在为期两天的访谈中,学生们对当前教育体系提出相关诉求,江苏师大团队将其归纳为三类。 一是工具同步性,学校教学用的IM软件版本比企业落后两代,自费参加校外培训已成常态。二是评价标准革新,建议增设“人机协作完成度”评分维度,而非单纯比较AI与人工的成果优劣。三是完善伦理教育,AI生成的建筑方案若存在安全隐患,责任该由学生还是算法承担?这类问题需要在课堂讨论进一步深入思考。
活动结束时,相信两校学生对AI就业效应都有了新的认知,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背景下思想观念的碰撞,为我们的调研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次访谈让我们看到,真正站在技术浪潮中的,虽有担忧,但要有破局的勇气。就像骑手驾驭烈马,关键不在害怕,而在找到平衡点。
此次访谈让参与者收获满满,正如建院学生小林所说: “与其听专家预测未来,不如和同龄人一起,聊我们该怎么走向未来。”